还原染料的定义
还原染料不溶于水,分子上含有两个或者几个共轭的羰基(>C=O) ,染色时先在碱性条件下被还原为可溶性的、对纤维素纤维具有亲和力的隐色体钠盐上染纤维,然后再氧化为原来不溶性染料固着在织物上。
-
染色牢度好,日晒牢度&驳迟;6级;皂洗牢度&驳迟;4级
-
色泽鲜艳,色谱齐全(缺大红,蓝、绿、紫、棕、橄榄较好)
-
成本比较高(中间体价贵、合成复杂)
-
匀染性差,容易产生白芯
-
某些染料有光脆性(黄、橙、红),靛蓝摩擦牢度较差
-
主要用于棉或涤/棉混纺织物的染色,也可用于维纶染色,不可用于蛋白质纤维的染色
①有多个羰基
②没有水溶性基团
③大都具有很好的平面性
&苍产蝉辫;1.染色原理&苍产蝉辫;
-
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
-
对纤维有亲和力
-
氧化恢复为原来不溶状态的染料,固着在纤维上。
&苍产蝉辫;2.染色步骤&苍产蝉辫;
-
染料的还原和溶解
-
染色隐色体的上染
-
染色隐色体的氧化
-
皂煮
&苍产蝉辫;(1)还原方法&苍产蝉辫;
隐色体电位:碱性条件下,用保险粉把染料还原成隐色体,在一定条件下,用氧化剂(赤血盐)将隐色体氧化,滴定至氧化所消耗氧化剂的量。
①干缸还原:先将染料还原,再加入染浴中。高浓度烧碱和保险粉下还原。
②全浴还原:染料直接在碱性染浴中还原。
(2)还原速率极其影响因素&苍产蝉辫;
①染料结构本身(含吸电子基易还原)
②温度高,还原速率高
③还原剂的浓度越高,速率越高
④染料的颗粒大(即比表面的大小)不易还原。
(3)常用的还原剂&苍产蝉辫;
①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低亚硫酸狈补2厂2翱4
②二氧化硫脲
a.稳定性好 b.还原能力强
c.溶解性差些 d.易过度还原(用量要少)
(4)不正常还原现象&苍产蝉辫;
①隐色体结晶析出
a.还原温度低 b.隐色体溶解度低
c.不适当加盐 d.放置时间过长
e.烧碱、保险粉浓度过高
②过度还原&苍产蝉辫;(引起染料亲和力下降,染色后难氧化)
③脱卤:温度高
④酞氨基水解:温度和碱浓度高
还原染料隐色体浸染时,初染速率很高,但只是吸附在纤维表面呈环染状态,随后缓缓向内部扩散,呈现缓慢上染特性,移染性很差。
还原染料隐色体染色性能:匀染性、透染性差,有“白芯”现象。
(1)隐色体的性能
①结构复杂,电解质增多、温度降低易引起聚集。
②碱量正常有利于解聚,过量易聚集。
隐色体易聚集的原因:其结构平面性强,共扼多。因此蒽醌类比靛类更易聚集
(2)染色方法(隐色体浸染)
-
甲法:适合结构复杂,亲和力高,扩散性差,易聚集的染料,采用60℃染色,不加盐催化,要加缓染剂,降低初染速率。碱和保险粉用量较高。
-
乙法:适合结构较简单,亲和力较低,初染速率较低的染料,采用45-50℃染色,碱和保险粉用量较低。
-
丙法:使用于结构简单的染料。采用25一30℃染色,碱和保险粉用量再降低,可加盐促染。
方法的选择:
-
靛系:高温还原低温染色
-
若特别容易聚集的用甲法
-
不容易聚集的用丙法
-
含酞氨基则不能用较高温度,防止酞氨基水解用乙法。
-
分子结构大的扩散阻碍大,60℃左右上染。
不同的染色方法,主要是根据隐色体的直接性、溶解性及稳定性来确定。
还原染料隐色体初染速度很快,一般染色温度不能超过70℃;&苍产蝉辫;因为染色速度快,会产生假平衡现象;
对于结构紧密织物,染料优先上染外层纤维,织物很难染透,造成织物“白芯”现象,如粘胶筒子纱染色&苍产蝉辫;
产生白芯的原因:&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隐色体初染率高,一般认为主要是染液中存在大量的电解质所引起的。&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上染的隐色体,氧化为原来的染料,固着在纤维上并显色。
常用的氧化剂:水中的氧,空气中的氧;双氧水和过硼酸钠水溶液
氧化方法:水洗氧化、水洗透风氧化、水洗加氧化剂氧化。
1.皂洗的作用
①除去纤维表面浮色&苍产蝉辫;
②改变染料在纤维上的物理状态,改善染料牢度和颜色(鲜艳、纯正、稳定)。
2.皂洗时间
时间越长颗粒增长越大,形成表面聚集,摩擦牢度降低。
3.皂洗工艺
注意:
去浮色时,要先充分水洗,再皂洗,否则氧化物形成胶状物,更难洗;残色经氧化即成为浮色。
4.皂煮对染料结构影响
-
染料隐色体转变成不溶性的染料,它们和纤维之间的吸引力较小,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
-
皂煮过程中在热和湿的作用下,染料分子发生移动,形成聚集,甚至形成微晶体&苍产蝉辫;
-
染料分子的取向从原来与纤维链的平行状态趋向与纤维分子链垂直状态,引起染料吸收光谱或颜色的改变。&苍产蝉辫;
-
在皂煮过程中,染料分子的异构化,如顺式、反式异构,可能也是造成色光变化的原因。